相关链接:《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政策解读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广元国际铁路港管委会:
现将《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人民政府
2022年2月9日
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
规划
2022年2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形势 7
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0
三、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3
(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13
(二)推进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 13
(三)提升市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14
(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
四、实施创新赋能行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16
(一)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16
(二)增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动能 17
(三)加强现代工业产业技术创新 18
(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21
(五)加强现代服务业产业技术创新 24
(六)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24
五、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7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27
(二)加强中试熟化平台建设 27
(三)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28
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行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29
(一)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29
(二)加强知识产权成果保护 29
(三)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创新 30
(四)夯实乡村振兴知识产权基础 31
七、实施协同创新行动,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31
(一)深化区域科技交流合作 31
(二)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32
(三)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33
八、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33
(一)招引一批高端科技人才 33
(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34
(三)培养一批本土科技人才 34
(四)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35
(五)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35
九、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36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6
(二)完善科技评价监督和信用机制 37
(三)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37
(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38
十、保障措施 38
(一)强化组织领导 38
(二)强化政策落实 38
(三)强化创新投入 39
(四)强化督促检查 39
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四川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十四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改革、育主体、建平台、促转化,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明显提速,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创新活力凸显。出台推动“双创”、高企奖补、成果产出转化和科研人员减负等政策措施27条,探索推行创新平台年度技术攻关清单制度和分类考核评价机制,科技计划体系加速优化,全面创新改革“三张清单”重点任务顺利完成。科技和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激发。
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新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试点县)2个、国家星创天地9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个、市级创新平台42家,广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剑阁县省级高新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期末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建成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76家。
开放创新更富成效。深化市校合作、厅市合作和区域科技交流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70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培训培养市内人才1000余名。实施国省科技计划项目443个,引进外国人才25人次,签订区域科技合作协议11个,联合实施技术攻关80项。
创新成果量质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保持20%以上增幅,专利申请、授权专利量较“十二五”翻一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欧互认互保地理标志产品1个。取得科技成果231项,较“十二五”增长49%,获省科技进步奖39项。
科技惠民成效显着。创新推行“七个一”科技扶贫和地标扶贫新模式,选派国省市“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1281名,“科技扶贫在线”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解决群众科技需求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群众满意度96%以上。科普宣传、新冠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生态保护、文化旅游、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有力有序推进,新增省级科普基地2个,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较“十二五”末增加3个百分点。
融通创新提速增效。深入推进省级科技金融试点,建成以科技支行为主的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7家,开发科技金融产品15项,实现专利质押融资金额1.16亿元,为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15亿元。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1个,签订技术合同337项,科技成果转化产值、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较“十二五”同比增长25.13 %、42.6%,转型升级成效不断凸
(二)发展形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今世界,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交叉汇聚、融合发展态势特征明显,各国不断布局争取核心领域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世界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坚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提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主动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承担重任,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更加显现,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来多方面的机遇和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东西部协作、“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加速落地推进,为我市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争取国内外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提供新机遇、创造新支撑;省委、市委先后召开全会专题研究创新发展,四川省科创十条措施、广元科创十一条措施等配套政策密集出台,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的力度明显增强,为我市优化创新生态、创造创新需求、推进科技知识产权转化、加快创新发展提供新条件、奠定新基础;在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显着增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将在服务“四大经济、四大工程”,解决我市三次产业融合不深,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产业绿色发展与社会民生“双提升”中提供新方案、释放新动能。
同时,与发达市(州)相比,广元仍存在创新主体不强,高质量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创造不足,转移转化效益不高,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度不深,创新科研投入不够、创新人才引育不足、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短板弱项,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不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发挥科技和知识产权在激励、推动、保护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作出新贡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党对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科技创新在广元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聚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赋能、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优化七大行动,努力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四个倍增,着力构建人才引领、创新资源聚集、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催生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打造区域发展高地、重要门户枢纽、生态文明典范、康养旅游胜地、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生态,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专利)转化的引导激励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坚持绿色低碳。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强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科技赋能实体经济。
——坚持企业主体。加强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技术攻关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创新受益主体。
——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厅市、市校、区域合作,加强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产教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理念,强化民生领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普、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和覆盖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到2025年,全市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资源更加富集,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创新驱动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50人、科技创新研究团队10个,培训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苗子100人次以上。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联合体),新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30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幅5.5%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部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支撑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建设较为完备产业集群1-2个,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技术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300亿元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支撑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
——创新主体发展壮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超过70%,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超过70%,力争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30家,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应用、保护、管理的引导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改革成效更加明显,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以上,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0以上,全市创新基础更加扎实,创新体系更加合理,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创新绩效更加突出,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实现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绿色低碳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城市。
表1 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十四五”创新发展指标
序号 |
指 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性质 |
1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
0.67 |
1.05 |
预期性 |
2 |
研发经费年均增速 |
% |
--- |
>15 |
预期性 |
3 |
高价值发明专利量* |
件 |
54 |
108 |
预期性 |
4 |
有效注册商标数 |
万件 |
1 |
1.5 |
预期性 |
5 |
创新平台数量 |
家 |
76 |
100 |
预期性 |
6 |
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
家 |
103 |
500 |
预期性 |
7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44 |
60 |
预期性 |
8 |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221 |
450 |
预期性 |
9 |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 |
18.3 |
>25 |
预期性 |
10 |
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 |
亿元 |
0.7 |
1.5 |
预期性 |
11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
% |
8.6 |
12 |
预期性 |
注:*为四个倍增指标。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动力。
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和科技创新需求,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对外引进、校企合作、联合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在制造业、优质特色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统筹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一个重点产业(行业)建设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重点企业建成1家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个公共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支持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在投入主体、管理运行、用人机制、成果转化方面探索创新,推动科研平台补齐短板、上档升级,促进全市创新平台结构持续优化、能级不断提高。
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聚焦细分市场,打造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立“研发飞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培育,打造创新领军型企业、单项领军企业和产业龙头,推动形成一批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好的创新型企业群体。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推进产教融合,支持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加强专业学科和科研能力建设,组建一批产教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新产业新技能培训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与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互联网+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协同培养研究,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度融合。支持市农科院、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及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优势特色产业研究院(所)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创新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移转化。健全以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市级重大科技任务机制。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促进创新创业创造为导向,构建优良的创新创业创造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器,创新孵化管理运营机制,构建阶梯型孵化体系,支持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国家、省级开发区优先布局,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创孵化器。完善科研人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探索“互联网+创业平台”新模式,重点支持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来广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鼓励支持大学生青年、乡土人才、引进人才、科技人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大力培育创客文化,建设乡村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园等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开展“双创”学术沙龙活动。
专栏1 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发展重点 支持建设四川绿色铝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中心、动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铝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0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0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8家,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
聚焦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园区(基地)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引导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加强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共建大数据应用研发中心。发展基于5G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相关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及应用。支持川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数字基础设施设备、信息枢纽建设应用研究,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型数字产业。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和资源开放共享示范基地建设,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围绕铝基材料、食品饮料、清洁能源、机械电子、绿色家居、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开展“5G+智慧园区”应用研究,支持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市场开发等数字化。引导电解铝、水泥等高能耗企业数字化升级,促进产业节能、降本、增效,推进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农业应用试点和数字化种植、数字化养殖等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以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医疗、交通、政务、金融、物流、文旅等场景中开展应用示范,支持发展数字康养、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突出“双碳”目标引领,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开展碳减排、碳汇和减污降碳、负碳技术等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推进绿色工业高效流程、节能系统(技术)等绿色技术工艺在清洁能源、铝基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的转化应用。
加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聚焦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方向,聚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创新发展。开展水风光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技术、天然气综合利用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研究,以科技创新助力清洁能源产业高效发展。开展储能材料、储能技术及相关电池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实现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和价值放大,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各次产业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
专栏2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 1.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加强零碳技术、减碳技术、固碳技术、负碳技术研究,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智能监测、近零排放、二代碳捕集、二氧化碳利用、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等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探索发展氢能等绿色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以及相关的储能技术。 2.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围绕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开展天然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探索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实现产品多样化和高端化,提高资源安全保障和能源绿色低碳供给。加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开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抽水储能、水风光等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等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推广生物质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开展快速充放电负极材料、单晶锰酸锂正极材料研发。 |
推动产业创新补链延链强链。聚焦铝基材料、绿色家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补强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突破铝基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强化铝加工全产业链条的技术创新支撑。加强绿色智能家居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动中成药新药、生物制剂等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提质。贯通新型锂电材料产业化通道,加快新型显示、智能安防等技术及产品迭代更新,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促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持续推进现有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剑阁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建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知识产权示范园区1个。
专栏3 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技术创新 1.铝基材料(先进材料)。聚焦“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强科技支撑,开展电解铝节能降耗工艺、再生铝再生熔炼等技术研究应用,提高铝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展高性能铝合金铸锭、高性能铝材、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铝纤维等铝合金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开展适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汽车、高档建筑、电子产业的高强高韧铝合金中厚板材、大规格挤压型材等高性能铝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开展铝离子电池技术研究,打造国内铝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围绕高分子化学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磁性材料等领域,开展有机高分子新材料、纯TPU热融交联剂、PCVD纳米材料、电池相关材料、高性能玻璃纤维制品、陶瓷等重点产品技术研发。 2.绿色家居(建材)。围绕家具制造、水泥制品、石材、装配式建筑等重点领域,研发推广绿色低碳材料、环保涂料和功能型墙材等新型建材,开展轻质高强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低碳绿色高强度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等绿色产品研发,开展装饰保温一体化石材板、饰面石材大板及复合板等多功能型产品研发,开展石材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开发石材工艺品、石材旅游纪念品等文旅周边产品,开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保温墙体材料等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品研发。开展智慧家居与物联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食品饮料。围绕食品饮料产业创新发展,开展红心猕猴桃等优质特色水果、食用菌等高附加值果蔬饮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研究茶叶、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加强生态生猪、肉牛肉羊、土鸡、鱼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益生泡菜、传统发酵调味品等现代化工艺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开展火锅食材处理、保鲜、运输技术研究。开展米凉面方便食品等本土特色食品推广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4.生物医药。围绕道地中药材生物活性成分萃取等精深加工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天麻、杜仲、银杏、茯苓、乌梢蛇、僵蚕、葛根等广元特色中药饮片,开展杜仲、石斛、银杏和灵芝等中药提取物研究及清脑复神液、小儿解表口服液等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开展羊抗人载脂蛋白抗体的提取技术及产业化。加强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应用,建设情感计算中心。加强地方病的基因谱研究。支持开展兽药、动物疫病生物诊断试剂、中药饮片研究,研制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逐步替代允许使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 5.机械电子(智能制造)。围绕智能装备、特种设备、专用车、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支持智能成套装备集成创新、智能柔性生产线研制、数字化车间应用实施。开展深海遥控潜水推进变压器、伺服转台的小型化、高端智能半挂车、电子设备方舱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铝制品配件及机械零部件设计研发。开展工业级无人机机身结构工艺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开展应急救援指挥抢险系统、雷达、实时成像系统、数据融合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开展大尺寸液晶显示和量子点显示面板研发。 |
实施乡村发展科技支撑专项,着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围绕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建设一批品种选育培育试验示范园、种质资源圃和畜禽水产遗传资源保种场、良种繁育基地,壮大苍溪红心猕猴桃、广元灰鸡等现代种业。加强广元茶、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生态畜禽水产等种苗、种畜禽良种繁育及种养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开展适宜山区作业轻量化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主要农作物和大宗经济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强括砂(黏)质土壤治理、酸化土壤治理、土壤生物改良、地力培肥等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残药、食品添加剂等检测技术攻关,推动新品种新装备和设施栽培、有机生产、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园区应用示范。推进以苍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区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动旺苍、昭化、朝天建设特色鲜明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1个。拓展“四川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市县平台功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
专栏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技术创新 |
1.茶叶。开展茶叶优质特色种质资源引进、鉴定与筛选,支持特异黄茶、特异白茶和名优绿茶优良品种选育、优质种苗繁育、轻简高效复合种植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开展良种栽培、自动灌溉、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摘、质量信息溯源及有机茶叶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大茶叶种植土壤质量实时监控、改良培肥、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等土地保育技术研究。 2.红心猕猴桃。开展红心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与筛选,培育红心猕猴桃新品种。开展有机猕猴桃种植、抗灾减灾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适时采收贮藏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土壤管理、果园施肥、果园保墒灌水、树体整形修剪、人工授粉、避雨大棚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核桃。开展朝天核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利用,挖掘与选育具有优异特色基因的核桃新品种。开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构建标准化、规模化栽培和大苗培育等良种快繁技术体系。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攻关,加大核桃树体冻害预防、高接改优、核桃梳密、丰产管护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4.油橄榄。开展配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低产园改造、水肥一体化、抗逆减灾、种植模式与播种方式等高效种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病害防治、虫害防控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攻关。开展油橄榄林—中药材、油橄榄林—蔬菜的林下种植和油橄榄林—畜禽的林下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5.山地蔬菜(食用菌)。开展山地蔬菜、食用菌(山珍)种质资源引进、鉴定与筛选,研发推广新技术,开展种子质量控制、新品种选育、培优。开展工厂化和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种植、绿色栽培、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有机蔬菜、食用菌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色储运、保鲜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6.道地中药材。开展“广元十味”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与筛选,食用、药用新品种选育研究。开展茯苓、半夏、川藿香等新冠肺炎处方药单品种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地方特色中药材品种研究。开展主要道地中药材品种的标准化生产示范。 7.生态畜禽水产。以生态生猪、生态肉牛羊、剑门关土鸡和“两湖”有机鱼为重点,开展生物种群持续监测与评价。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保存技术研究,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开展生态畜禽水产安全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饲料安全高效利用、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疾病疫病检测、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研究推广以饲草为主的种植模式、草食生态畜禽养殖为主的养殖模式。 |
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和实际,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科技服务业,探索建立“蜀道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推广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现代科技服务业,打造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引导科技服务业“稳规”“升规入库”,培育孵化一批科技服务重点企业。到2025年,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
加强健康守护科技支撑。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加强精神病等各类疾病计算机智能诊断、干预和康复系统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广应用。支持开展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和建设国家医疗器械临床实验基地、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元分院、川北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
加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地处秦巴山区多样性功能区生态优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支持低碳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嘉陵江流域生态走廊、秦巴山区生态屏障。
加强中国最干净城市、无霾城市科技支撑。加强臭氧、细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开展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和矿企涌水治理技术研究,开展城市智慧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展大气、水、土壤、市容环境等在内的最干净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加强基层治理科技支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融合,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深化“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应用,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广应用灾害监测预警和事故抢险救援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等生活生产方式,促进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推进“一馆一品”建设,优化广元科技创新体验馆等实体科普场馆的科普功能,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品牌,推动科普场馆特色化和专业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发挥科协和科技社团作用,推动科普社会化。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到2025年,建设国家科普教育基地1家、省级科普示范基地5家。全社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2%。
专栏5 民生科技技术创新 |
1.生态康养领域技术创新。开展医养结合、康旅融合研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态康养产业领域中应用研究,开展药膳、食疗、保健品等康养产品研究、开发和利用,建设“中医药+康养”研发平台。开展曾家山农康旅融合发展示范。 2.生命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加强5G技术、大数据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开展重大疾病和慢性病临床、基础、应用转化,疾病预防与临床转化研究,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警预测及综合干预技术开发研究。开展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研究,临床诊疗技术研究。 3.公共卫生领域技术创新。开展老年人群健康、地方病、妇女儿童保健、残疾人和慢病患者康复、职业病患者康复、公共健康普及技术研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支持优质医疗机构或联合建立特色专科(重点实验室)。 4.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开展嘉陵江流域(广元段)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加强“三废”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区域(流域)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泡菜加工产业高盐腌制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应用环保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新产品,建设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5.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创新。开展安全生产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技术研究,研究应用应急通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装备,开展“5G+多灾种”检测预警系统研究。开展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技术网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加强核安全、数字安全技术研究。开展交通运输安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攻关。开展建筑防火设计、石油化工防火、电器防火、消防管理、森林防灭火及火灾调查与分析等研究。开展安全生产先进适用工艺设备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示范。 |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中试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成果创新创造、供需对接和转化试点示范,切实激活创新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活力,推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高效转化和产业化。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广元分中心、中南大学技术转移(广元)中心等市县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协同骨干网络。支持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广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发布对接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培育技术交易示范机构。引进培育一批技术经理人、科技咨询师、专利代理师等专业化人才,加快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引进消化吸收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鼓励企业、园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试熟化平台,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小批量试生产。推进铝基复合材料、新材料、绿色家居、食品饮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平台。加大中试研发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市内外科技成果到中试熟化机构进行中试开发,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建立购买科技服务后补助机制,引导企业利用国家、省、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易,推动更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在铝基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布局建设猕猴桃、茶叶等产业成果转化示范区(基地)。围绕优势重点产业,建立政产学研用协调推进机制,开展规模化转化应用示范,在铝基材料精深加工、食品饮料、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做强做优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团”。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专栏6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重点 |
加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苍溪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5年,新增技术转移机构5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培育中试熟化平台1-2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2个、示范企业30家,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项目5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300亿元以上。 |
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行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推动特色领域知识产权高价值实现,实施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经济培育工程。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产业化、商品化和资本化。健全知识产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综合效益。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交易转化。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池。开展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宽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链条运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县(区)1个。
建立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体系,构建司法、行政、行业协会商会、仲裁调解机构、维权援助机构等在内的保护体系。建立打击侵权假冒等知识产权犯罪联动机制,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畅通知识产权保护的救济渠道,推广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督。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执法维权绩效管理。推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健全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拓展仲裁、调解等社会治理渠道。协同推动重大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审理,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加强维权援助、举报投诉等公共服务平台软硬件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基层保护网络,加快建设产业聚集区、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队伍人员配备和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训力度。
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转化运用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国家(省)级的一流企业。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拓宽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链条运营。完善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推行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和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大幅提升。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资本、招商引资等有效融合。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商标和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积极争创省级知识产权特色小镇。聚焦营商环境打造,加快推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等重点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加强涉农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一批涉农知识产权,探索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争创国家和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新品种等多种知识产权以及先进生产方法、制造工艺、新的商业模式,充分挖掘地方小吃、特色服务、特色农产品和道地中药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市场附加价值,促进知识产权与旅游、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杭广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化市校、厅市、区域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典范。
主动融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强与成渝地区高校、科创中心、实验室等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共建机械电子重点实验室、动物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深化浙广、杭广科技合作,推进广元茶、黄菊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强与杭州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教育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领域科技合作。持续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川东北、绵阳、西安、兰州等区域科技和知识产权战略合作,主动参加川渝科技学术大会、西博会、科博会、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国际商标品牌节等重大科技交流活动,延揽展示创新成果,提升“广元创造”影响力。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利用战略合作省市的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开展创新,推动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打造跨区域创新链。每年签订区域合作协议5项以上,合作开展技术攻关10项以上。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定制化研发和需求靶向对接,探索建立协调解决政产学研用合作问题和共享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深化市校(院、企)战略合作,推行“成果定制”“定向合作”等精准模式,打造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校合作升级版。争取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央、省属企业在广元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国省对革命老区科技服务政策,常态化推进厅市战略合作,精准对接省厅(局)支持方向,组织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平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谋划储备和对接争取,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到2025年,组织召开市校合作专场对接会10场次以上,签订科技合作项目200项以上,产出科技成果200项,高价值专利100项。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大战略、蓉欧班列大通道,加强与欧洲、中亚、西亚城市国际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本和研发资源的对接,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在铝产业、与新西兰在猕猴桃产业以及西班牙、意大利在油橄榄产业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交流,建设铝产业创新联盟和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广元中心等平台。强化产能输出、技术溢出和成熟模式的国际辐射,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外先进智力成果,积极创建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扩大广元科技对外开放。到2025年,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25人次,国外先进智力成果10项。
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聚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实施“四大聚才”计划、“蜀道英才”工程,完善“英才编制”“特设岗位”等引才机制,刚柔并举培养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产业企业培养引进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开展海内外招才引智活动,招引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健全人才柔性使用机制,探索出台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和企业人才“引育留用”政策,推广“首席专家”“周末工程师”等制度。到2025年,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50人、科技创新团队10个,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人。
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建设一支有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现代管理能力的经营人才队伍。实施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和青春圆梦计划,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项目的各类人员返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包容创新的制度体系,持续开展创新型企业家评选活动。“十四五”期间培养创新型企业家50人,通过示范引领,激励企业家持续创新,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引导大学生、科研院所职工、企事业单位退休技术人员、返乡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农村青年等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加强高素质农民、现代农业专技人才培养,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强化基层人才支撑。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用才、培养研究生,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和企业科技人员技能培养,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工匠)。到2025年选派科技特派员350人。
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创新重大科技任务人才组织动员机制,鼓励市外科研人员参与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开展市级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完善务实管用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苍溪县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
完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鼓励重点用人单位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建立重点人才需求收集办理常态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建设集创新创业、科研办公、居住生活、人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人才服务综合体。健全高水平科学家来广合作交流联系服务机制。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供高端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积极参与成渝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政策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人才高地。
顺应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创新文化,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焦创新成果高质量产出和转化两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强对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益性、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建立以创新实效为导向的后补助机制,形成效率优先的创新发展氛围。探索设立广元科创贷专项。优化科技项目形成机制,积极参与全省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悬赏激励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提升政府科技投入绩效水平。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的流程与制度建设,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深化科技成果领域改革,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构建产业项目经济效益导向、公益项目社会效益导向的创新成果产出转化引导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尽职尽责容错机制,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探索推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信息库,以专兼职等形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
完善覆盖科技计划全过程的动态监督机制,实现全程留痕、实时查询和有效追溯,规范专家库建设管理,实现科技管理的阳光公开、公正高效。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综合评价制度。推进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探索符合广元实际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奖励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开展科技计划、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量化管理,综合运用信用监管、信息公示等手段对主体实行分类监管。建立严重失信行为清单和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将不遵守科研诚信、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对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建成覆盖全市的科研诚信体系。
大力发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丰富优秀创新文化、知识产权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科技奖励大会、专利奖影响力,推进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县(区)建设,在全社会厚植创新土壤。优化创新型企业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加快“一证通办”“一照通办”。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制定落实“首违不罚”清单,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常态化政企、司法沟通机制,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的良好创新氛围。
加强决策咨询委员会建设,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科技和知识产权新格局。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和研发活动主要环节的科技安全基本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构建新技术应用安全评估机制,完善科技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增强科技安全、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能力。
落实市委对科技创新的总体设计和区域布局,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科技知识产权工作的全过程。发挥市、县(区)科技领导小组(推进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市县(区)协同,共同研究解决重大科技创新问题。举办领导干部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蜀道科技大讲堂”,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抓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统筹市校合作、厅市会商、区域科技合作及地方创新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落实国家、省创新财税优惠政策,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办税便利度,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后补助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建立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利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政策支撑体系。健全科技知识产权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人社、财政等部门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知识产权投入体系。引导各类金融资本通过“投贷债补”等多种渠道,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完善研发后补助、研发风险分担等激励措施,加大创新券对企业研发投入带动力度,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设立科技创新支撑发展基金,建立市、县财政科技和知识产权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差异化设置各县(区)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统计调查制度,确保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和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建立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规划考核指标。
主办单位: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市场监督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网站维护: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4
蜀ICP备2021017977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82号
地址:det365娱乐场_365bet网站平台_beat365官方网站大全利州区利州东路二段686号